欢迎光临蓝天羽毛球商店!

羽坛风云

被除名发奋图强,张军名扬奥运会


   
    在我的脑海中,有这样的一幅情景,一直让我记忆犹新。97年在上海采访全运会时,我去找江苏羽毛球队总教练孙志安。在酒店的大堂里,一个瘦瘦的男孩儿正坐在椅子上等人,我上前问他:“你是江苏队的吗?在得到肯定回答后,我又问:“你知道孙志安指导住在几层?”“在XX层”。这个言简意赅的男孩子就是当时年仅20岁且名不见经传的张军。

  作为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的获得者,张军接受我的采访异常的爽快。

  如果仅从外表看,有着男孩子式清秀的张军,显得有点腼腆。但在与他熟络之后,就能从其言谈举止中,读出他笑容的天真和心灵的纯净。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气弥漫在他的周身,一种后天“赠予”的运气笼罩在他的头顶。

  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”的苏州,人杰地灵。从这个地方长大的人,练起充满灵巧和灵气的羽毛球来,似乎是得天独厚。而既具备了灵气,又具备了打羽毛球的条件,比如左手握拍,比如反应快速等等,那更是得心应手。

  正是依据这些基本的条件,当苏州市业余体校教练到学校挑队员时,便相中了年仅9岁的张军。从此,他的羽球生涯就像家乡那些独具匠心的景致一样,细腻而精致:89年9月入选江苏省体校;91年底进入省二队;93年全运会后入选省一队。一步一个踏实的脚印,一步一个坚实的台阶。

  95年之前,张军一直是单打选手,夺过江苏省全运会的金、银奖牌;95年开始改练双打。他与队友合作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男双和混双的亚军;以及95年城运会的团体冠军。

  看起来似乎一帆风顺的航船,差一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。95年为了参加世界青少年赛,入选队员到厦门集训3个月,这其中就有张军。然而,在结束集训的前一个星期,他从参赛的名单上被划掉了,其理由是训练不够刻苦。

  18岁的张军,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,不能参加世青赛,或许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世界大赛了。目光放得并不长远的他,一遍一遍痛苦地问自己,这是真的吗?这是真的吗?恍忽之中,他竟觉得自己这一生的羽球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。

  实际上,说张军训练不刻苦,并没有冤枉他:“教练说得没错,在力量,耐力训练方面,我的确是存在着问题。我天生耐力不好,特别怕长跑。而且,当时我的心律不齐,有早搏迹象,长距离奔跑实在是坚持不下来。以致跑中有时会偷懒。可不管如何,我的技术训练是是非常认真的。”想不通的英俊少年,情绪低落到了极点。

  那段日子最终没有演变成灰色的记忆。因为在各方的帮助下,张军终于想通了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;他选择了前进,并重新扬起了风帆。在96年2月全国调赛中,他与队友沈龙合作夺得男双第一,进入了国家二队;仅仅过了一年,他就升入一队,成为中国羽毛球队名副其实的一员。

  96年进入国家二队的男双选手共有8人,最后就剩下了同期入队的张军和张尉。98年3月,他俩开始配对男子双打,也就从那时候开始,他们挑起了振兴中国男双的历史重任。经过一年多的磨合,在99年的世界锦标赛上,八年来没有打进过前四名的中国男双,有了突破性的进步,这对选手勇夺第三名,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男双的希望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训练的投入,司职后场,进攻凶狠的张军和擅长封网的张尉,越配越默契,越打越娴熟。在99年的苏迪曼杯中,连胜韩国、丹麦名将,为中国队夺取冠军增添了宝贵的一分;在2000年汤杯半决赛中,他们战胜韩国队,再次为中国队进军决赛出了把力。只可惜在与印尼队的决赛中,中国队以0比3失利,出任第四盘双打的这对情同手足的兄弟,没有了上场拼杀的机会。

  去年的悉尼奥运会,是张军羽坛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。他既兴奋不已,又遗憾万分。兴奋的是在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情况下,他和队友高超水平发挥,以四场全胜的战绩,夺走混合双打的冠军奖杯。

  然而,我看得出张军的眼中也同时流露出说不出的遗憾。那就是张尉在临行前腹肌拉伤,不得不含泪痛别奥运会。从而使得他们这对中国队头号男双,没有现身在悉尼的赛场上,从而失去了一次向世人证明他们实力的机会。

  刚刚夺得全英混双冠军归来的张军,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,尽管是星期天,可他早上5点多就醒来,一是实在睡不着,二是要看电视转播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:“除了羽毛球之外,我最喜欢的就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。为什么?我喜欢那种激烈勇猛的对抗,喜欢那种精彩迭起的场面。更重要的是,我喜欢那种不到最后一秒不言输的拼劲和执着。”(王慧)

 

    (摘自“联合早报”)

 


[羽坛风云][羽毛球拍][羽球论谈][羽球知识][羽球技术][返回首页]